新闻资讯

更多

绿色转型全面推进 央地共建美丽中国

74 发布时间:2021-09-27

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升到23.04%,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等国家公园陆续设立,自然保护地面积超过172.8万平方公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持续开展40余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历经百年艰苦奋斗,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已发生质的飞跃。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正在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近期,央地加快相关部署,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循环经济,调整产业能源结构等方式,推动美丽中国蓝图加快实现。

 

生态环境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曾经,因为石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贵州陷入生态破坏—经济贫困—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十八大以来,贵州建立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发展,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12日举行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披露数据显示,近10年来,贵州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61.5%,现在的贵州,923万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贵州的变化只是我国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回望建党百年,从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到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再到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在法制法规顶层设计方面,我国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构筑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1978年“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写入宪法;1979年我国第一部环境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进入新时代,我国制修订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今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首部有关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黄河保护立法也已经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立法计划。

 

在扎紧制度藩篱的同时,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也在加快绿色转型脚步。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化解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至2019年年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1%,提前完成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在平衡发展和保护之间做出了表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将环境保护纳入整体布局,在明确“五位一体”的发展过程后,更是把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思想深深纳入生产和发展的各个方面。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面向未来乘势而上,“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第二个百年开局做出规划,并对未来5年和15年我国生态环境发展谋篇定策。纲要专门用一个篇章阐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3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在‘全面’,意味着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力度更大,对促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与科学配置,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央地合力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快产业、能源结构调整,谋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也成为关键词。

 

7月7日,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此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也提出,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地方层面也已加快部署产业能源结构调整。贵州定下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十四五”目标,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超50%。浙江省发布《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实施“风光倍增计划”,到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装机占比达到36%以上。

 

尽管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前景向好,但专家也表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对此,董战峰建议,一方面应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推进生态补偿,探索实施高效的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与生态产业组合开发模式,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另一方面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广州德膜科技有限公司
MBR膜 MBR平板膜 MBR超滤膜 MBR柱式膜 进口MBR膜 内蒙MBR膜 云南MBR膜 山西MBR膜 成都MBR膜 海南MBR膜 武汉MBR膜 贵州MBR膜
广州MBR膜 江西MBR膜 广西MBR膜 山东MBR膜 湖南MBR膜 甘肃MBR膜 陕西MBR膜 深圳MBR膜 重庆MBR膜 安徽MBR膜 上海MBR膜 平板MBR膜
平板膜 柱式膜 超滤膜 福建MBR膜 吉林MBR膜 沈阳MBR膜 大连MBR膜 新疆MBR膜 南昌MBR膜 赣州MBR膜 湛江MBR膜 宁夏MBR膜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最新资讯

推荐案例

133022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