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中央对环境监测改革高度重视,中央深改组连续3年发了3个相关文件。
这些改革主要针对环境监测领域的哪些问题?
改革进入深水区会遇到哪些瓶颈?
今后还将有什么样的改革举措?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管理室主任陈传忠 郑挺颖/摄
连续三年 发三文件
说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9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陈传忠主任介绍,这是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2015年7月)和《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9月)之后,中央又一次对深化环境监测改革做出的重大部署。“连续三年出台中央文件,由中央深改组自上而下部署推动,充分表明中央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的确是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在6万余人的环境监测队伍中,有4名同志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这也是前所未有的。”陈主任接着说,“这说明全党全社会已经认识到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不可或缺,而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采测分离 防范造假
那么,环境监测工作为什么要改革?陈主任解释:“现在的改革都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就是要通过改革解决当前环境监测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升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效能,释放其活力。之所以要改革,就是因为现在还有不顺畅、不合理的地方。从2015年起,国家出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到现在,环境监测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应该说,改革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说到这里,陈主任给记者介绍了一些具体改革措施。“比如,环保部正在搞采测分离,就是把地表水手工监测的采样与实验室分析测试两个环节的工作分离开。过去,张三从某地采的样,张三再来分析,数据造假相对容易。采测分离以后,张三采样,李四分析,而且李四不知道分析的样品是来自哪个点位,这样外部干扰就无从下手了。”但是,最近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陈主任说:“一些排污企业知道张三每月10日来采样,去的具体地点也掌握了,那企业就在每月10日之前停止排污,等张三采完样再排污。所以,有些河流断面在规定时间采样后作为考核用的数据很好看,但复测数据却高得离谱。”
环境监测用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设备,这辆监测空气质量的特种车辆就停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院子里。 郑挺颖/摄
自动监测 一举多得
复测是什么意思呢?陈传忠耐心地解释:“比如说10日去采样了,过几天又去采,还是那个河流断面,还是那个位置的样品,但是分析测试的数据结果却明显变差了。什么原因?因为在规定时间采样时不冒水的那些排污管道,在复测时呼呼地排污,这说明什么?说明围绕环境质量考核的博弈是存在的。”
说到这里,陈主任声音高了起来:“凡这种地方,当地领导和排污者的政绩观、利义观都有问题。环保部党组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今年起,将逐步用自动监测取代手工监测,每4个小时出一次数据。这样,既可以遏制偷排,也可以实现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还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加强共享与深度挖掘利用,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管理和公众。将来,突发事件水质预警和水环境质量常规预报,会随着水环境监测的事权上收做得更好。”
思想解放 事权上收
说起事权上收,陈传忠告诉《环境与生活》:“2015年,国家层面就提出了环境监测事权上收。2016年率先完成了空气质量监测的事权上收,现在正在推进水质监测的事权上收。事权上收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目的是考核地方。因为国家对地方环境质量进行考核,必须由国家组织监测,这叫做‘谁考核、谁监测’。目前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正抓紧推进,一方面借鉴了空气监测上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之所以要用自动监测逐步取代手工监测,是因为自动监测的数据量更大、监测频次更高,而且由国家组织实施,有利于防止数据弄虚作假。”
另外,这几年污染源监测也实现了改革。陈传忠主任解释,污染源监测的改革就是将排污单位自测义务法定,要求排污单位自测、自报、自公开。自测,就是自行组织监测;自报,是指有超标、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企业要向主管部门自行主动报告。自公开,则是要企业自己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排污信息。
垂直管理 情况复杂
第二个改革是环境监测省以下垂直管理。